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深度影评与解析
如果除去最后的20分钟我们可以称它为灾难片,商业片 科幻片,我们可以改名为《少年和老虎海上历险记》,人兽版的《泰坦尼克号》,电影版的《鲁滨逊漂流就》等等。但是直到少年派讲出最后那个所谓杜撰出来的第二个故事之后,往复的镜头便一幕一幕在脑海中闪现,之前的所有好像并无深意的打趣的细节都成为了伏笔,使这整个故事融会贯通的串联起来,我不知道该怎么断定这样的一部片子,我甚至觉得他有着文艺片的底蕴内涵,悬疑片的惊悚深奥。但此刻已经不再那么重要,因为不管你怎么定义,我都会认为它是一部好电影。我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孤独与矛盾的情感故事。大多数人都感觉李安的故事细致缠绵,缓缓而来,但却容易忽视他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极为相似的背景:孤独,矛盾。《断背山》里两个粗鲁又细腻的牛仔在贫苦质朴的断背山牧场里放牧,远离人类文明,日子孤苦无聊,现实社会的历史经济背景早已湮没在断背山的暮色与山峦中,一切于是就那么自然的发生,两人相爱。《色戒》里菜鸟间谍王佳芝本欲刺杀汉奸易先生,却对易先生因性生情,最后刺杀失败,身份暴漏,丢了性命。尽管影片是抗日的大背景,但王佳芝由于被易先生金屋藏娇,自己的对自己间谍身份越来越感到模糊,抗日背景渐渐被抽去,女刺客在孤独的极端环境下爱上了自己的行动目标。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里在不太平的太平洋上,一人一虎孤苦相依,敌对却又共存。三个故事的大背景都极为重要,但在极端的小故事背景下却显得微不足道,人性的复杂在极端的小背景下被无限放大激化。这位印度少年被以一座叫“莫利托”的游泳池的名字命名,而“派西尼”在法语中干脆就是游泳池的意思。由于“派西尼”的发音很像英语中的“小便”,Pi经常被同学取笑,甚感苦恼,自作主张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圆周率π,也就是Pi。π是一个有趣的数学常数,它没有规律,无穷无尽,以无限的无规则形式计量着完美的形状“圆”,衍生出理性之外的无垠想象力空间。这个看似信手拈来的名字,在印度少年的漂流成长故事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符号。 Pi年幼是信仰多种宗教,印度教(家庭背景)、基督教(跟哥哥打赌去教堂里喝圣水,从而和牧师交谈)、伊斯兰教(被伊斯兰教的诵经所感染)。这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家,可以说,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上宗教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。 从古代起就被雅利安人征服过,之后还遭遇了亚力山大东征等大小战争,直到后来19世纪的英国殖民。加上这期间的贸易往来,东西两种体系的文明在这里交织碰撞。 这种文明所呈现出来的“混合主义”;最初就是在宗教上得以体现的,既“泛神崇拜”和“诸神的混合”。于是Pi的成长经历也自然面临了印度这种混合主义的环境,母亲用故事启迪的“传统”(神话,宗教)以及父亲教育给他的“新派”(理性)两种不同的世界观。这两种矛盾一直蔓延到他们的餐桌上,究竟用什么才能看见真相?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电影中,被用两种不同叙述方式描述的一个故事一样。一个是真相,而另一个是事实。
-
推荐资讯